咬牙:“我的好兄长!我是真后悔当初派你前去平乱,就应该杀了你!”
李嗣源一愣:“先帝?”
“还有脸叫我先帝,我是怎么变成先帝的,你不知道吗。”
“又不是我杀的你..等等,这里到底是何处啊。”
李存勖双手环抱,没有回答李嗣源。
李世民:“你忘了始皇是怎么说的?”
李存勖一惊,连忙放下了架子,与李嗣源诉说围城情况。
说罢之后,李存勖还不忘有说一句:“希望你是个昏君,能罚个五百、一千杖刑。到时由我来打!”
李嗣源心说:恐怕要让你失望了。
随后,李嗣源跟着众人来到了秦始皇的宫殿中。
旁白哥:
李嗣源是沙陀族一个没有姓氏的部民,名叫邈佶烈。
十三岁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军中效力,后被李克用收为养子,赐予姓名。
公元884年,上源驿事件,李克用被朱温围困,亲随将领战死无数。十七岁的李嗣源拼死护卫李克用,将其救出。因而备受备用以统领亲兵。
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里,李嗣源在晋梁之战中屡立战功。
一路扶摇直上,加官进爵,手握重兵,可谓名动天下。
公元924年,此时的李存勖荒怠政务,还无罪诛杀了许多功臣。李嗣源位高权重,同样受到了李存瑁的猜忌。
有人暗中劝诫李嗣源:你已到了德业振主者身危,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地步,需早日做好打算。
话中之意,就是让李嗣源篡位,但李嗣源却并没有称帝之心。
李嗣源无心篡位,但老天爷非要让他当皇帝。
公元926年,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,推赵在礼为首领,攻入邺都。
李存勖一开始命元行钦征讨,但却连连失利,只得起用已经六十岁的李嗣源,让他率皇帝亲军从马直,北上会合元行钦,一同平叛。
结果刚刚抵达邺都,还没开始打呢,从马直发生哗变,劫持李嗣源,声称要与邺都叛军合势,拥其称帝河北。
从马直表示:让你当皇帝你还不乐意吗,走!跟老子们一起进城。
叛军首领赵在礼,率将校出城迎拜,将李嗣源迎入邺都,但不许从马直入城,也是以防有诈。
赵在礼表示:老哥啊,你的心情我能理解。你看我,我也是被手底下的人强行推上位,谋反的。
但此时的李嗣源还没死心,依旧不想谋反。借口收抚散兵,逃出了邺都。
随后,命人去找元行钦跟他说:我到了,你我速速会合,一起进攻邺都。
元行钦表示:别以为老子不知道,你已经进了邺都和赵在礼合谋,想骗我去送死?门都没有!
元行钦转头就向李存勖报信,说李嗣源谋反了。
百口莫辩的李嗣源无奈之下,不得不反。最终与叛军合兵,攻入了洛阳。
在扫平了所有障碍后,六十岁的李嗣源正式称帝。
...
第272章 这踏马都行
称帝初时。
有人认为唐朝气数已尽,建议李嗣源更改国号。
李嗣源却道:“我十三岁便事奉献祖(李国昌),献祖以我为宗亲,对待我像对待儿子一样。我后又追随武皇(李克用)近三十年,追随先帝(李存勖)近二十年,参与了几乎全部的战争。武皇的基业就是我的基业,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。世上岂有同宗异国的道理。”
便没有更改国号,依旧为‘唐’。
在位七年的李嗣源,杀贪腐、褒廉吏、罢宫人、除伶宦、废内库。注意民间疾苦,号称小康。
治国方面比李存勖强上太多。
但奈何架不住有个孝死人不偿命的儿子,李从荣。
其子李从荣骄纵而不得法,以致变乱迭起,朝政混乱。公元933年,李从荣准备武力夺位,结果事败被杀。
虽然李从容篡位失败,但却是给自已老爹李嗣源吓得不轻。加上年事已高,本就患病在床。一口气没喘上来,嗝屁了。
终年六十七岁。
听罢之后。
曹操忍不住说道:“你那儿子是猪吗,你都已经卧床不起,活不了几天了,他还要谋反。”
李嗣源神情复杂:“他性格跋扈,骄奢成性。这也是我迟迟没立他为太子的原因,太子之位一直空缺。可能他..是怕我临死前突然传位给别人吧。”
秦始皇摇了摇头:“五代..怎么竟出些混账子嗣。”
刘邦:“政哥,李嗣源此人整体来说,还是挺不错的。”
秦始皇点头:“仲谋,给他安排个中等房吧。”
孙权上前:“是。”
李存勖一听,心中不爽,但又不敢表露。
听李嗣源讲完之后,李存勖就已经顿感失望,没理由打他杖刑了。结果现在他又分配中等单人房,自已都还是个次等多人间呢。
刘邦看向了李存勖:“李存勖,你有意见?”
李存勖一惊,这都被看出来了。
连忙说道:“不敢,始皇决断,后世不敢忤逆。”
刘邦摇头:“你若治国有方,怎会屈居次等房。又怎会众叛亲离,连自已手底下的亲兵都谋反呢?李嗣源也就更不会当上皇帝了。这一切你得自已从身上找原因。”
李存勖拱手:“后世知晓了。”